最普通的“家务活儿”:中国家长最容易忽略的“全脑开发教育”

2020-05-16

在绝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家庭成长中,家务劳动是短板。大多数爸爸妈妈为了孩子能够专心学习,什么事都包了,认为孩子只要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好了,就会有光明的未来,忽视了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全面发展。


哈佛大学学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,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:

爱做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,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∶1,犯罪率是1∶10。爱做家务的孩子,离婚率低,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。


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劳动教育。美国的不少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去为人打工,洗车、送报、看孩子等。日本规定小学生每天参加劳动24分钟,英国为36分钟,德国更是从法律上规定6-18岁青少年应承担的家务劳动项目和数量。而据抽样调查,我国小学生参加劳动的时间却不足12分钟。许多孩子在家里都是“小皇帝”、“小公主”,衣来伸手,饭来张口。一个12岁的男孩甚至连自己洗澡都不会,每天起床穿衣服还要靠妈妈,这样的家庭教育是失败的。


因此,明智的父母应为孩子创造适合家务劳动的环境和条件,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,生成一双勤劳的手,终身受益。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,家长尽量不要替他做。让孩子在劳动中得到体验式成长,体验越多,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越深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家务劳动与孩子的动作技能、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,这就叫成长。


孩子做家务对其成长有什么好处?


1、肢体协调性:“灵活的双手!”
在家务劳动中,孩子肢体的力量和协调性得到增强。幼年的孩子可以进行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家务劳动,叠衣服可练习到小肌肉,擦地板则可运用到大肌肉。帮助他们锻炼手部的灵活性,增强手的力量。


2、合作意识:“我们一起来完成!”

有些家务劳动需要多人一起配合完成,孩子在和别人的共同劳动中可以培养合作意识,提高他们在未来各种社会关系中的适应能力。


3、主人翁意识:“我是家里的小主人!”
孩子在劳动中会产生一种参与意识,他们自己会感受到,自己是家庭的重要一员,为家庭做一份贡献,负担一份责任是应该的。孩子在劳动中会渐渐确立自己在家庭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。这种家庭责任感,便是今后社会责任感的基础。


4、自信:“我是聪明能干的!”

孩子在完成家务劳动后,会有一种成就感,自信心会增强。在遇到问题时,不会退缩能迎难而上主动解决,培养独立生活能力。


5、养成勤劳的好习惯。

利于孩子养成勤劳的作风和培养劳动技能。懒惰笨拙的人,是不受人欢迎的,从小参加家务劳动,不但能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,而且会养成勤劳的习惯。一旦走出家庭,走向社会,这些技能和作风,就会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出来,受到大家的欢迎。


6、通过动手开发大脑

家务劳动不仅使手部活动变得灵巧,而且还能促进大脑中枢神经的发展,使人变得更聪明,心灵手巧。
通过对做事情的先后顺序的思考,培养统筹规划等思维方式,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,语言逻辑能力,学习能力等,在劳动的实践中会逐渐形成。

7、提高学习效率。
据心理学研究发现,人在进行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时,脑子里氧气最充分。孩子学习一段时间,劳动一段时间,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有一定的帮助。


8、培养孩子对生活的认识。

孩子做家务的过程,其实就是体验生活、感受生活的过程,从而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立。如果家长只给孩子讲道理,不让孩子独自去体验生活,孩子不可能真正地热爱生活。


9、懂得感恩

干过家务的孩子,会知道哪些家务不轻松,哪些家务花费时间和精力,因此更容易感知父母的辛劳,他们也容易感恩和理解父母,关心他人。

怎么引导孩子做家务?


孩子能主动做家务,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。有的家长总说:“与其让孩子帮忙做家务,还不如我自己做,让他们干完了还不够我收拾的。”其实并不是这样的,孩子的劳动习惯并不是自然生成的,而是需要家长费心去培养的。


1、“等着你来完成!”主动邀请孩子

主动邀请孩子参与家务劳动,比如:“宝宝最会收拾抽屉了,谁也没宝宝收拾得好,都等着你来呢!”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参与的重要性。


2、分配有挑战性的“小任务”

多分配给孩子们一些可以完成而又略具挑战性的“小任务”,比如:“今天是打扫难度比较大的一个地方,看看谁最有办法。”增加他们劳动体验的新鲜感和趣味性。


3、家里也可以有“大红花”。

要想激发孩子做事情的主动性,大红花、小星星是激发孩子荣誉感的“蜜汁存在”。可别只会说“你真棒!”“宝宝真乖!”,对孩子的变化要细心地观察,比如可以这么夸孩子:“宝宝会自己叠衣服了,真是会做家务的小能手!”孩子做家务时的小错误,也可以用幽默的方式指出:“哎呀,爸爸的帽子怎么跑进宝宝的抽屉里了呢?”

4、安排时间耐心教。
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有限,想要教会孩子,要一步一步地耐心教,并给孩子做示范。比如吃饭前指导孩子先摆盘子,再摆筷子。如果过于笼统,例如准备好餐桌”,就可能会让孩子不知先做什么。


刚开始学习做家务,一定有做不好的时候,但是妈妈不需要着急,耐心是非常重要的,即使孩子忘记了某个步骤,不要批评他,高高兴兴地提醒他直到记住为止。在练习过程中,可以提一些问题,比如“下一步该干什么了?”引发孩子思考“怎么才能做得好”,进而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。


5、忘记“完美主义”。

对于孩子来说,积极地参与比结果更为重要,不要过于在意在劳动的结果。如果你的孩子洗的袜子不够干净,擦的桌子不够亮,不要去批评他,露出不耐烦的神情,总是说:“算了,让我来吧,这个你不行!”会挫败孩子的自尊,更会降低他与人合作的意愿。
孩子们都是敏感的,比如,孩子动作慢一点,我们就会在整理他们乱七八糟的玩具时,在他们面前展示出:你看我比你快多了。如果孩子看不到自己被肯定,自然也就丧失了对这件事的兴趣。


6、“妈妈做不好”,适当示弱

对于不想干家务的孩子,可以假装自己做不好,激发孩子的好胜心。比如:“这块污渍怎么这么难擦啊?妈妈真是怎么也擦不干净了,你来看看吧。”孩子很可能觉得好奇,就去擦擦试试,结果很容易就擦干净了。妈妈可以再多夸奖孩子聪明,会干活,这样就激发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荣誉感,越来越喜欢干活了。


7、不要强迫,给孩子“十分钟”

不要采用强迫的方式。“你怎么这么懒!”“笨死了!”都会让孩子受到逼迫,产生厌烦家务的逆反心理。给孩子留一个缓和的过程或余地,比如“我可以让你玩十分钟,十分钟一到,你必须立刻去收拾你的书桌。”这样的方式。


8 、“不一样的任务”提起孩子兴趣。

对学龄前儿童来说,重复做某件事会让孩子感到乏味。所以应该不断地变换任务内容,但绝不要打破传统的习惯分工,例如让男孩子拖厨房的地,女孩子就让她去做一些需要细心的工作。
9、“不断升级”,给孩子进步的空间。
当孩子顺利完成以前的任务,爸爸妈妈就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。比如,孩子已经可以熟练的完成洗衣前的衣服分类了,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,就应该让他学习如何使用洗衣机了。


10、用形象的画图提醒孩子做家务。

把家务活图片贴在墙上,有趣的提醒,让孩子像玩游戏一样去完成。既可以治好孩子爸爸的“眼里没活”,也可以让孩子认识到:身为家庭的一份子,有责任和义务完成自己的那部分。


11、全家人一起做家务。

每周末安排1小时全家一起做家务,孩子表现会更好。在这温馨一刻,孩子会感受到家里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家出一份力,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。尤其是爸爸,会做家务的男人才酷,给孩子做个好榜样。


12、“扮家家”小游戏激发孩子乐趣。

利用玩具、餐具(杯、盘、汤匙、锅)等与孩子玩做家务游戏,让孩子把做家务当成有趣的游戏。


孩子做完家务要不要奖励零花钱?


可能很多爸妈觉得给点奖励可以激励孩子做得更好,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。但是孩子很可能会为了钱而做家务,因为孩子就是家庭的一员,自然就应当承担家庭的义务,而家长不要刻意去用额外的奖励去报偿孩子本应当做到的事情。

比起零花钱,独立自主、责任心这些品质才是孩子一生的财富。这些“大本事”,其实就藏在做家务的“小秘密”里。孩子的能力和思维的发展,正是从做简单家务和生活自理开始的,这里才是真正的“起跑线”。
因此,别小看最“普通”、最不起眼的家务活儿,孩子的聪明在手指尖上,经常做家务会变得双手灵巧,思维敏捷,能力全面,也为未来的事业发展和家庭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许多国家在相关的立法中,都规定了孩子做家务劳动的时间,对不同年龄的孩子,从20、30分钟到1、2小时不等。爸爸妈妈们在给孩子报各种课外班、兴趣班的同时,多花些时间,和孩子一起做做家务,聊聊家常,让孩子在真正的生活中成长,做一个懂得生活的人。
家务活.jpeg

附录:孩子做各种家务适应年龄段参考表:

1~2岁:

● 自己丢废纸到垃圾桶。

● 分类收纳,收玩具等小杂物。

2~3岁的宝宝

● 自己收拾玩具和书籍。

● 学会挂衣服。

● 摆放餐桌碗筷和餐垫。

●   扫地擦桌子。

学龄前儿童(4-5岁)

● 整理吃饭的桌子。

● 择菜、洗菜等简单的做饭前的准备。

●   把干净的衣服分类、折叠。

● 去超市的时候找要买的东西。

● 把自己的湿衣服拿去晾晒。

● 整理床铺

学龄儿童(6-8岁)

● 给花草浇水、照顾宠物。

● 清洁浴室水槽,擦拭厨房的凳子,拖地和丢垃圾。

● 把晾好的衣服收回叠好。

● 摆放餐具和做饭前准备。

(7至12岁)

●做简单的饭。

●清理洗手间。

●使用洗衣机。
(13岁以上)

换灯泡。

擦玻璃。

清理冰箱。

炉台和烤箱。

做饭。

修理草坪……


阅读24
分享